新人找工作 : 被选还是备选?
数字青年们在寻找工作和适应工作上,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: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特点、思维逻辑以及行为模式,都深深地打上了“网络烙印”。数字青年们不再如同前人那般,主动地将价值重心,放在如何适应企业既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上,而是将价值重心放在了“自我价值的实现”上。
全世界正迎来数字青年进入职场的高峰期。青年们更青睐什么样的工作,他们对自己未来职场的规划如何,尤其是,长期在象牙塔内生活的大学毕业生们,如何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?这对于成长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职场新生代们而言,将表现出和非互联网时代完全不同的特征。
ICT的融合和发展,在青年们判断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时,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维度,同时也对青年们的应聘方式、应聘途径、工作技能等,增加了新的要求。
而对于企业,当ICT技术在企业内部已经逐步深入到包括招聘在内的各个环节,如何应对这一变化,招聘到适合企业的人才,并留住他们,则成为企业雇主们关注的问题。
选择“自我认同的工作”
在中国,“90后”已成为待就业人群的主体,而在美国,类似群体则是被称为“Y一代”(从1980年到1995年出生)后期的数字青年。
如果说,“无厘头”文化曾深深影响了中国的“80后”,那么“时刻在线”则是数字青年们最大的共性所在,在“全联接”趋势和联网环境下成长的这一代人,是名副其实的数字青年。
试图以单一标签定义数字青年一代,并非易事。事实上,“拒绝标签化”恰恰是数字青年一代的最大共性:他们不希望被代表或者被定义。数字青年们试图以自己的行为而非语言,来确定“我就是我、我是唯一”(I'm Me,I'm The One)。
和传统企业家将企业成就归功于“发动机文化”的观点迥异,“90后”的数字青年们,更加认同“U盘式生存”。传统企业家认为,“最高管理层是大发动机,而子公司的领导、职能部门的领导是同步的小发动机”,这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成功可能;而数字青年们则更多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,“自带信息,不装系统,随时插拔,自由协作”,他们认为,市场是靠无数节点和个人联系,并最终在个体身上形成定价机制。
ICT技术带来的进步,不只是让数字青年们在寻找工作和适应工作上,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: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特点、思维逻辑以及行为模式,都深深地打上了“网络烙印”,这让他们呈现出明显有别于“非网络时代成长起来”的群体特征。更为重要的,数字青年们不再如同前人那般,主动地将价值重心,放在如何适应企业既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上,而是将重心放在了“自我价值的实现”上。
在接受本刊调查时,越来越多的数字青年,更加强调互联网时代更为宽广的选择可能,以及这一前提下,选择“自我认同的工作”。
“自我认同”成为数字青年们进入职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。例如,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王婷,就在本刊的调查中具有明显的代表性。“70后敢想,80后敢说,90后不仅敢想还敢做。”王婷认为,这是其所处年龄段的优势所在。
在她看来,发达的互联网让她能够获取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,也让她有了各种机会接触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。她坦言,自己近乎所有的经历,都离不开网络的帮助。
“离不开网络”,这几乎是所有数字青年唯一的已经被确认的共性。有调研数据表明,全国大中城市里,超过7成的数字青年在小学或者初中就开始接触互联网,而当前,60%以上的大学生每天都接触网络。
近三年来,中国仅大学毕业生人数,就多达2106万人。当如此庞大的群体,怀揣着理想,以及“选择一份自我认同更为重要”,而不是社会需要更为重要的思维,进入职场时,旧有的招聘和应聘体系及价值观,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。
过程比结果更重要?
体现个人能力和价值,已经成为数字青年坚守理想和选择工作的首要标准。
第三方机构发布的《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》显示,201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工作,排在第一位的是适合自己、个人能力能够得到发挥的工作,其次是个人能力能够得到提升,第三才是提供完善福利的工作。
这一思维导致的结果,是数字青年们更加看重如何和ICT新技术和应用关联,最利于个人价值的体现,而非薪水或企业需求。甚至于,数字青年们在选择工作时,更加注重“过程中的价值”,而非结果上的成功。
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刘梓昕,在毕业后成为北京一家公司的软件工程师。尽管专业对口、工资不低,但他还是在工作一年半以后毅然辞职。在刘梓昕看来,“每天都干几乎一样的低级重复性工作,完全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”。
刘梓昕通过互联网结识了几个“志同道合”者,并最终一起创业,开发手机应用App。他对本刊表达的核心意思是,“和小伙伴们一起碰撞思想感觉很棒,很热血,觉得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”。而至于成功和失败,刘梓昕反而坚定地认为,成功和失败都是偶然性的,而让过程显得更有意义,才是当前最重要的。
对过程重视远大于结果的观点,遭到了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们的强烈反对。他们认为,如果不对结果有负责任的考虑,再快乐的过程,带来的也可能是失败性的结果。而这,恰恰是企业应当极力避开的。但另外一方面,招聘方人士又表示,面对青年,尤其是互联网深深影响着的数字青年们,应当予以更多的宽容,给他们多一些成长和成熟的时间。
“90后的个人价值倾向非常明显。”智联招聘CEO郭盛表示,很多90后不想只做“螺丝钉”,更希望个人价值得到发挥和认可。为追求价值感,他们随时可以换一份工作。
面向电商行业的亿邦动力网总编辑贾鹏雷认为,对于企业而言,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,在这些看似“怪异”的数字青年面前,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,还很容易产生负面效果。最好的管理方式,除了“严律”,还要深入理解他们,“攻心”为上。
企业渴望能够选择“负责任”的数字青年,而现实则让很多雇主对初入职场的数字青年们颇有微词,认为他们“心浮气躁,而且缺乏责任心”。
数字青年们却认为,这是因为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们“误解了我们”。例如,在王婷看来,数字青年频繁跳槽,恰恰表明他们其实愿意承担责任,比较果敢、干脆,不会过多追求现实利益。
作为招聘方,尽管雇主们无法认同“过程更重要、成功失败是偶然”的观点,人力资源主管和企业主们,仍然试图以更为宽容的视角和心态,来面对和理解 “个性鲜明”的数字青年群体。
“不要老想着给数字青年洗脑。”一家电商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认为,对于大型企业尤其如此,一味想要把数字青年改造成自己企业的工作风格,很容易导致他们的跳槽,即使用高薪勉强把人留住,也失去了他们最宝贵的多样性和丰富的创造力。
现实是,越是优秀的数字青年人才,越是很难留得住、管得好,这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雇主们最头疼的问题。
招聘将成为长期性考察
尽管数字青年整体上的呈现,和企业描述的需求,似乎并不在同一层面上。但任何一个时代,人才规律总是有迹可循的。
某电商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认为,当前数字青年管理难的一个主要原因,是很多企业仍试图用传统思维,管理具有互联网和开放思维的数字青年员工,这导致企业用人思维与现实人才状况,相互脱节。
对于企业招聘方而言,缩短甚至融合这一脱节现象的最好方式,仍然是利用更为融合的ICT手段,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,遴选和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青年人才。随着ICT的发展,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兴盛,在过去十多年间占据招聘市场主要位置的传统招聘网站,开始遇到新的挑战。同时,在互联网上,新的招聘通道的开启,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招聘到合乎需求人才的可能。
“招聘通道已经多样化,至少是已经进入转型期。”这一现象,成为大部分企业招聘主管在接受本刊采访时,都提到的重点之一。
最早的求职和招聘,依赖于现场招聘会,以及报纸的求职和招聘栏目;互联网的兴起,使得这一通道向专业的招聘网站转移。而如今,随着社交网络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,社交网络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最直接和主要的渠道之一。
目前在中国,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超过5.36亿,而微信注册用户数则超过6亿。微博和微信,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,这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求职和招聘。
同样的特征在美国地区也有所体现,美国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在2013年下半年的调研结果就表明,约有30%的美国成年人是通过社交网络来获取主要信息,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信息媒体。
“通过微信公众号转发,比常规的传统招聘网站,更容易招聘优秀的年青人,并且成本更低。”上述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。他还认为,这也为企业的下一步人才储备等其他人力资源工作,节约了大量成本和提高了效率。在他看来,更容易建立互信关系的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,使得年青人在选择应聘工作时,有更为谨慎的自我审视,“社交网络使得招聘更接近于‘熟人推荐’。应聘者们会考虑,我为何选择应聘这份工作,并且,我有什么优势能够让我更可能获得这份工作,而传统招聘网站,很容易带来很多碰碰运气的人。”
这些显性特征的背后,都是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App应用等ICT深度融合的结果。正是ICT技术和应用的深度融合,为寻求工作的数字青年,和寻找数字青年的企业,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通道和选择可能。
相信在未来,随着ICT融合的进一步深入,将不断有新的人才信息通道出现。无论是企业招聘,还是数字青年应聘,新的通道和思维的出现,都将在带来新挑战的同时,也给双方增加新的机遇和可能。
到2025年,将有1000亿个终端通过网络互相联接,而在现实世界里,智能手机用户将达到80亿。当世界演变为真正的“无处不在的网络”,全球范围的“全联接”实现之后,会让年青人从进入网络世界的第一天,就已经搭建起被企业全方位了解的通道。寻找工作和招聘,也因此可能转变,不再是一个短暂的双向选择,而因此成为一个长久经历和观察的过程。
在杨培芳撰写的《互联网哲学思维的十个取向》文章中,这位著名的电信经济学家明确提出,核心工具正在从系统化向网络化发展,“通过信息网络以服务方式从事生产,正在形成信息时代的新型生产力。”
这一观点,其实也适用于ICT深刻变化和融合阶段的招聘环节。
以上内容由(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) 采编